破解“千人一面”,让教与学精准匹配

频道:教育新闻 日期: 浏览:225

在数字技术驱动社会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逻辑正发生结构性转变,从经验直觉到数据驱动,从群体施教到个性引导。传统思政工作面临“认知滞后、手段单一、效果弱化”等现实问题,亟须通过技术嵌入实现体系重塑。

人工智能画像技术凭借其多源数据整合、动态行为建模与精准资源匹配等能力,为破解思政育人中的“识人不准、施策不精、反馈不畅”提供了新路径。推动其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不仅是教育数字化背景下的技术革新,更是对“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根本命题的制度回应与路径探索。

肖像入微,精准育人有据可循

长期以来,思政教育面向群体开展,教育内容与教育对象之间存在显著的“匹配落差”。面对认知结构、情感需求、成长路径日益多元的青年群体,传统方式往往因缺乏对个体思想状态的准确识别而陷入“千人一面”的困境,导致育人资源配置不科学、教育效能转化不充分,育人精准性难以保障。

画像技术的嵌入,为解决这一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基础支撑。依托对学生线上学习行为、课堂反馈、日常兴趣、社交互动等多维数据的聚合分析,AI画像能够动态构建每个学生的认知特征、情感走向与价值倾向,形成数据化、可视化、可调用的思想认知谱系图谱。与静态的群体分析不同,这种画像具备时效性和演进性,能够实现对思想状态变化的实时跟踪和精准感知,打破教育行为中的模糊认知与路径盲区。

以此为基础,教学组织结构、内容推送机制、反馈调控模式实现同步优化。教师不再依赖经验判断,而是根据画像分类施教;教学平台可根据每位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兴趣关注域与理论接受度,自动生成差异化的资源推荐包与学习路径方案。对于政治认同基础较强者,可推送深层次理论文章和时政评论;而对学习动力不足或认知波动明显者,则匹配更具生活化、叙事化的内容表达与实务导向的活动信息,真正做到“教有所依、学有所需”。

育人逻辑的变化,还体现在从“点状干预”向“闭环反馈”的机制转型。画像系统不仅支持施教前的识别与规划,更支持施教后的跟踪与修正,形成“识别-匹配-反馈-优化”的数据闭环。由此构建起一个以数据为支撑、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精准育人新体系,思政工作从传统的内容灌输走向动态的认知回应与行为引导。

融“境”生情,思政课堂跃然生动

青年学生的思想认知并不在课堂孤立生成,而是在现实生活与网络空间的多元刺激中逐步建构。在信息传播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传统思政教育在时空覆盖、情感共鸣和意义建构等方面逐渐显现“参与感不足、语境不贴、体验不深”的失效隐忧,进一步削弱了价值引导的内化效力与行动转化力。

AI画像与沉浸式交互技术的结合,推动思政教育从“结构功能型场域”向“融合体验型场域”重构。借助画像系统获取的学习风格、关注领域与理解偏好,平台可生成差异化学习路径和多模态教学情境。在这些以学生体验为核心的沉浸式场景中,画像系统扮演“感知中枢”与“内容调度器”角色。系统可根据每位学生在场景中的互动行为与反馈状态,自动调整教学节奏与内容深度,生成专属学习报告和个性化后续推荐方案,推动课堂内外资源的联动匹配、知识与能力的系统整合。

以界促稳,算法之下守住温度

技术本质上具有价值中立性,其在思政教育中的使用成效取决于使用者的立场与规范。当画像系统日益精密、算法逻辑持续延展,围绕其引发的伦理风险、认知偏误与教育异化等问题必须得到足够重视与理性回应。

数据隐私风险不容忽视。画像系统依赖对学生行为、情绪、认知等关键数据的长期采集与整合,若在制度设计与执行中存在漏洞,极易引发隐私泄露、数据滥用等问题,损害学生的信任感与安全感,也会削弱思政工作的公信力与权威性。

标签化倾向可能带来“育人窄化”。技术逻辑倾向于将个体分类归档以提升识别效率,但这也可能造成价值判断的单一化与行为预设的路径依赖。一旦系统将学生固化为某类“画像标签”,教育干预便可能陷入“低水平重复”,削弱学生自我突破与认知跃迁的空间。

“技术中心主义”倾向需加以警惕。思政育人的本质是一种深层的人文关系和价值对话,若教师角色退化为数据执行者,技术便可能取代思政工作的灵魂,导致教学目标与价值逻辑脱节。在一些教育实践中,因教师技术素养不足而对系统分析结果盲目照搬的现象已初现端倪。

为此,应从制度、观念与能力三重维度构建“技术服务育人”的保障体系。一方面,完善画像数据治理机制,严格规定采集范围、使用权限与处理流程,建立动态审查与多元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加强教师数字能力建设,通过系统培训、协同研发与平台共建等方式,提升教师对画像系统的理解能力与决策能力。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价值为核”的导向,确保技术使用不偏离立德树人的初心,确保育人始终保有人文温度与思想张力。

精准育人从来不是纯粹的技术工程,而是一项关涉教育理念重塑、制度规范重建与价值共识再造的系统性变革。面向未来,思政教育应在“算法优化”与“价值坚守”之间把握好张力,在“技术嵌入”与“人文回归”之间寻得动态平衡。唯有构建起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为核心、以技术赋能为手段的协同育人格局,才能真正让“画像识人”走向“以像育人”。

(作者:张智勤,郑州轻工业大学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喻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原标题:破解“千人一面”,让教与学精准匹配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