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圈吧!非遗青年:遗韵新风培育Z世纪文化摆渡人

频道:教育新闻 日期: 浏览:1459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愈发重要。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遗韵新风项目团队积极响应时代号召,深耕中国非遗文化传播领域,全力培育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使者,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坚实桥梁。其“国之交,民相亲”项目取得丰硕成果,旨在借助来华留学生群体,开拓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新路径。

图为遗韵新风团队合影

"深调研" 破 "文化茧"

团队依托学校世界能源大学联盟平台,针对来华留学生开展了深度调研,发现其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但认知渠道相对有限。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及实地走访多国使馆和国际组织,团队总结出三大核心问题:文化接触深度不足、媒体理解存在偏差、互动平台较为缺失。基于此,团队创新性地提出了“青春招集官”模式,招募来自22个国家的两千余名留学生担任文化使者,构建了“认知-体验-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培育体系,旨在促进文化深度交流与理解。

互鉴共融:中外学生交流访谈

"巧创新" 燃 "互鉴火"

团队负责人联合创建国际文化交流大使团,吸引众多中外学生参与其中。团队举办了 “新时代能源青年的世界担当” 主题演讲、文化传播使者挑战赛、环球美食挑战赛等活动,吸引美国、俄罗斯、阿联酋等多国青年参与。活动以 “能源 + 文化” 双主题,将中国绿色发展理念与传统文化结合,累计覆盖22个国家的青年群体,打造 “中国故事” 国际传播矩阵。

扎实前进:社团架桥梁 文化共荣光

文化使者挑战赛:以赛促讲,以赛会友

团队坚持科技赋能文化交流,打造数字媒体平台,整合 54 项非遗技艺、334 部文化科普视频,并推出支持多语种的 AI 问答机器人。平台累计浏览量突破 5 万次,单篇推文最高达 3707 人次,成为留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 “掌中宝”。

数字赋能:打造永不落幕的文化课堂

团队组织留学生前往贵州、云南、青海等地开展非遗研学活动。留学生们走进当地,与苗绣、彝绣等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深入学习非遗技艺,并制作了《我在中国留学》系列短视频。这些活动获得人民日报、央视等14家媒体报道,累计浏览量超百万。

跨地实践: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

"微平台" 汇 "世界声"

团队创新打造的“留学生文化使者培育体系”成绩斐然,已成功覆盖22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辐射带动中外青年超5000人。团队成员获权威媒体关注报道,央视“新闻直播间”“东方时空”、人民网等均进行过专题报道,总点击量超8000万次。不仅如此,团队成员也在国际舞台彰显个人影响力。印度尼西亚留学生朴力作为团队副总经理以及团队活动的深度参与者,获得第二届京津冀东盟留学生“我与中国”中文故事短视频总展演“未来之星”荣誉称号,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朴力个人的认可,更是团队培育文化使者、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成效的有力证明。

经验共述:朴力传知联四海 以心筑桥汇友朋

"引进来" 拓 "全球路"

团队计划未来三年从 “引进来” 到 “走出去”,扩大 “青春招集官” 规模至 500 人,联合 100 所国内外高校推广模式;开展 5 次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社会实践,推动中国文化 “出海”;升级数字博物馆文化资源,致力于招集更多国家的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国际推广的文化使者。

美美与共:融汇青春之力助力文化交流

“我们不仅要让留学生成为中国文化的‘倾听者’,更要让他们成为‘讲述者’和‘创造者’。” 团队负责人杨欣悦表示,“青年是文明互鉴的未来,遗韵新风将继续以青春之力,让世界听见中国故事的青春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