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国“洋垃圾”被大陆拒签 最终倾倒在了台湾...

频道:教育新闻 日期: 浏览:69646

我们经常在微博上会看到,环保人士呼吁中国进行垃圾分类,像日本和韩国那样,把家里的每一个垃圾按照不同类别进行分类,统一处理。

  但是,只要垃圾分类正确,真的就可以改变环境吗?

  未必!我们对垃圾和围绕垃圾生活的人都所知甚少,我们知道的仅仅是一个政策的改变。

  

  (图源:垃圾分类广告)

  

  “洋垃圾”本名其实不叫洋垃圾,他的学名是进口固体废物;其中包括电子产品、塑料、废纸、金属制品等。

  而“固体废物”的合理利用,是全球循环经济的重要一步。

  尤其在过去,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的国家,对于能源的需求难以通过自身的资源储备来满足。和进口矿石、燃料相比,明显进口垃圾再进行提取显然性价比更高。

  

  (黄色部分:北京周围的垃圾回收点)

  而对于出口垃圾的发达国家来说,人力成本高,垃圾回收成本也很高昂。因此将垃圾出口将节省大量费用,也可以避免污染本国环境。

  到底有多少“洋垃圾”流入中国呢?

  

  (图源:网易新闻)

  根据一组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从本世纪初到2011年,这11年间,中美间的垃圾交易从最初的7.4亿飙升至115.34亿美元,发展速度令人惊讶。

  不光是美国,其他西方国家也将中国当作垃圾倾倒的“最佳地点”,据统计,中国接受了全球56%的垃圾。

  中国已然成为“世界的垃圾场”。

  

  (图源:网易新闻)

  但情况自2018年1月1日起有了改变,中国政府正式开启了“洋垃圾”禁令,停止进口包括废塑料、未分类废纸、废纺织原料和钒渣在内的24种“洋垃圾”。6月开始,将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

  不光如此,除了上述24种禁入的垃圾之外,其余的垃圾也不是说收就可以收的。

  中国要求出口方必须提供“最干净”的垃圾:废纸,塑料瓶子都必须经过清洗,不能含有油脂和碎玻璃等污染物。

  

  (图源:网易新闻)

  这可难为了人力成本高昂的西方国家,因为按照以往的政策来讲,垃圾出口中国是非常合适的,不用花费过多的人力成本,进行挑选与清洗。

  而且中国采用的是掩埋的方式处理垃圾,处理费用也不会很高。

  据报道,一家在美国东北经营着18家垃圾回收厂的公司将劳工支出上调了7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463万元),还新添了很多自动化分拣设施,并提高了服务费用;

  美国最大的废物回收企业废弃物管理公司也新买了光学分拣器,还极力邀请中国客户参观他们的工厂,并进行随机抽查。

  

  (图源:《科学进展》,向中国出口垃圾的国家)

  尽管力挽狂澜,美国的垃圾回收企业还是面临着数百万美金的损失。

  美国废品回收业协会主管阿迪娜·阿德勒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中国此次行动是空前的,要在半年的时间内适应这个变化,对于美国的企业而言“几乎不可能达到”。

如今转舵的”洋垃圾政策”已经让西方国家尝到了苦头,他们不得不在人力成本普遍较低的亚洲寻找更合适的地方。

  

  严苛的洋垃圾条款,高昂的人力成本,阻止了一部分垃圾进入大陆。然而,这些垃圾最后依然是要被处理的,他们的最终归宿又是哪里呢?

  据台湾新闻网报道,目前为止86国的上百万吨垃圾,正像是灾难一样涌入台湾码头。不少岛内居民都说:“自己的垃圾都处理不完,哪里还有地方处理别人的垃圾啊。”

  

  最要命的是,堆积如山,无法处理的垃圾,给岛内的拾荒者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一位来自台湾南部高雄的拾荒者介绍:

  “1996年台湾开始了垃圾不落地政策,就是在所有的城市中,你走在路上很难找到垃圾桶,你所有产生的垃圾都要自己带着,不能扔到地上,连垃圾桶也没有。”

  

  (图源:微博)

  很多人因此就放弃了拾荒,但也有一些没有其他技术或者工作能力的人,无奈只能继续从事这份工作。

  “好在台湾有很多的夜市,夜市附近有很多的垃圾桶,那里会有很多的东西可以回收利用。但是,近几年,大家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垃圾分类也越来越好,在街道上也很难看到有垃圾了。”

  据小编了解,台湾和韩国日本一样,实行垃圾分类制度,而且在台湾,垃圾并不是24小时都可以倒的,只有在每天傍晚固定的时间段,垃圾车会开到指定的地点,附近的居民才可以将分类好的垃圾倒掉。

  

  (图源:微博)

  拾荒者还说:

  “本来捡垃圾这个行业就不行,但我年级比较大了,很多工作我也做不了,没有残疾,也领不到什么补助金,只能靠捡垃圾讨生活,以前生活还能维持,但近几个月特别不好做。”

  “以前干一天还能吃顿饭,现在干一天就能够买一瓶水了。没办法,回收站给的价钱越来越低。”

  

  因为86国上百吨的洋垃圾涌入台湾,以前每公斤垃圾4-5元新台币,现在已经降到了1-2元新台币,收入缩了整整一半。

  而台湾媒体似乎还在怪是中国政府的“洋垃圾”禁令搞的鬼,某媒体甚至称:“大陆变干净了,世界脏兮兮!”

  

  (图源:新华网)

  反观大陆这边,由于禁止了大量的洋垃圾,在大城市中,废品价格普遍上涨,甚至有一些退休的老人,看到客观的收入,也纷纷加入到了“捡垃圾”的阵营中。

  北京通州某高层住宅小区内,有一群拾荒老人,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当初因为拆迁分到了一两套房子,市值都在百万以上。

  “其实我们本身也不缺钱,也有房子住,子女都在北京成了家。我们就看到每天很多上班族在取快递,顺便就把箱子扔进了垃圾桶。我说,这好啊,能拿来卖钱,我就把垃圾捡到一楼,放在空出来的楼道里。”

  

  (图源:微博)

  “刚开始的时候,我就在这附近的一两个垃圾桶捡,后来,越捡越多,我就在整个小区里捡,每天早上和晚上,上下班,这个时间是废品最多的时候。”

  据小编了解,周围的同事基本上考虑到水质的问题,很多上班族都会买商店的桶装水。而且每个随着网购越来越多,一个星期收两三个快递的现象很常见。

  这位身价百万的“拾荒者”很自豪的说:

  “别看这些东西小,我住的这个小区有上千人,有时候一个月能够卖4000多呢,我也花不了什么钱,现在都买了一辆老年代步车了。”

  

  emmm……是我打扰了!

  

  一个台湾拾荒者,一个北京拾荒者,在废品回收这个“天秤”的两端,演绎着各自不同的命运。

  而在这个天秤的中间,是大部分为了生计,乞讨生活的人,他们在垃圾回收的终端,被很多人遗忘。

  

  (图源:《塑料中国》)

  他们不必拾荒,不必到处寻矿泉水瓶,不必担心洋垃圾对自己收入的影响......

  但是,这些人没有北京户口,没有固定的住房,甚至每天要在一个恶劣的环境中工作。

  这些人不在垃圾回收的开端,而是在最后的环节,承受着常人无法忍受的一切......

  那个获得“雨果”奖的科幻小说《北京折叠》,作者郝景芳就是曾经目睹北京通州区那些靠着捡垃圾度日的数万人恶劣的生活环境,才有了“折叠”的灵感。

  纪录片《塑料王国》中,导演张久良纪录了在这个产业链终端的那些人,皮肤病、不洁针头、无辜的下一代,这都是他们的日常。

  

  (《塑料中国》海报)

  这些垃圾有一大部分都是来自海外,即使是“洋垃圾禁令”发布的今天,依然会有大量的垃圾非法“偷渡”而来。

  导演张久良说:

  “从东北到华北到华东,到华南,整个东北沿海地区几乎每省份都有一些大型的、相对集中的废塑料产区,更何况还有数不清的分散小厂。”

  这些人不是拾荒者,而是为这些垃圾分类、处理的人,他们的境况还不如那些拾荒的人。

  这些分布全国各地的垃圾处理工厂,都是招募附近村庄的妇女来做工,以极低的价格作为回报,这些钱甚至都不够用来支付医药费。

  “她一个月挣七八百块钱,而且天天干,她连续干这个产业干了20多年,自从有这个产业就开始干,不停地分拣塑料,一直干了20多年,到现在每月收入七八百块钱。你翻她的手,就关节,每一块都是变形的,都是横向的S型弯曲,关节肿大,而且它永远是这样。”

  导演如是说。

  

  (图源:《塑料王国》)

  这些人没有经过任何垃圾分类方面的培训,单单认为只要把垃圾捡出来,把里面的东西掏干净就好了。但是,没人知道垃圾里面到底是什么?

  是硫酸?是有毒气体?还是易燃物品?

  稍不留神,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是致命的伤害。而且找不到伤害的源头,因为全球的任何垃圾都有可能被分捡到这里。在全球循环经济链条下,有谁还会关注他们的命运啊!

  经常看到一个老妇人,手上的关节被化学试剂烧伤,整个手都是黢黑黢黑的,用水怎么洗都洗不干净。

  在纪录片的一个镜头中,一个姐姐领着两个弟弟一起捡针头,见到一个就握在手里,然后把它们捆在一起。也不知道,这些针头的上一个使用者的情况。

  

  (图源:《塑料王国》)

  这就是他们的童年,他们赖以生存的村庄……

  镜头下的一个分拣工,面对难以忍受的恶臭,他能怎么办?

  他说:

  “其实俺也不愿意干,这东西又脏又有污染,俺自己也知道,对俺自己也不好,但是俺为了生存,没办法。”

  

  不少环保人士都在呼吁垃圾分类回收,但是,分类真的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嘛?

  其实,真正的问题不是在分类,而是在垃圾的终端处理环节,是否能够更高效、安全。

  如果做不好,仍然还是低端再生和回收,前端做得再好,工厂依然产生读物,垃圾依然只能填埋。

  

  

  (图源:微博)

  大量的非法垃圾依然还在进入中国,大量的工厂依然存在.....

  在中国有上百万人靠着这些野蛮生长的垃圾艰难地讨着生活。

来源:搜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