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潭:聚焦“教育短板清单” 持续发力“开良方”

频道:教育新闻 日期: 浏览:14587



城关幼儿园的孩子们进行户外活动

一座座崭新的、现代化的学校正逐步建成投入使用、优质的台湾教育资源在岚岛落地融合、高等教育实现零的突破……近年来,实验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下大力气、花大本钱,通过完善优质教育资源、扩容提质、提升教育软硬实力、两岸教育发展融合试点等诸多举措,进一步提升实验区教育环境水平,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孩子们喜笑颜开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正在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不仅要求“学有所教”,而且要求“学有优教”。民有所需,教有所为,今年起,实验区将以三年为节点,聚焦教育“短板清单”,“对症下药”开良方,以实际行动持续“发力”补齐教育短板。





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揭牌

完善资源 家门口就有好学校

近日,实验区多个重点项目工程先后复工。在中楼中心幼儿园项目施工现场,记者看到,四层楼高的主体建筑及配套服务用房已经完成外立面装修,工人正分散在室内外,进行水、电、消防管网铺设,以及墙面喷漆、地砖铺设等装修作业。

“新园区刚开建的时候,家长和孩子就非常开心。按照目前进度,幼儿园在4月底就可以竣工了,今年9月我们就可以搬进新园区,而且会扩大招生。”中楼中心幼儿园园长何紫霞说,新园区各类基础教学设施都很完善,规划了生活坊、美术坊等多功能教室,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了,这是不少市民发出的感叹。近年来,实验区不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以开展“七大攻坚战”、实施“八大工程”为抓手,加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系列亮眼的成绩。2017-2018年,实验区教育系统完成新改扩建项目20个,总建筑面积70.2万平方米,新增学位16611个。在过去一年里,敖东中心小学扩建工程、苏澳中心幼儿园、东升幼儿园等项目陆续建成,特殊教育学校、流水中心小学(扩建)、西航第一幼儿园等多个项目工程有序推进……实验区通过新建一批、移交收回一批、改扩建一批学校,多渠道、多途径扩大资源总量,共筹划和实施教育补短板项目25个,公办幼儿园开工率居全省第一,全区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除了促进校园软硬件优化提升,实验区也力促两岸教育融合发展,积极落实台胞子女在岚就学,引进台湾教师来岚教学,推进台资企业来岚办学。越来越多的台资教育机构落地平潭,台湾教师的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去年,实验区教育局与台湾三之三国际教育集团正式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引入台湾教育机构兴办普惠性幼儿园——海峡三之三幼儿园;而作为平潭首家早教机构——初幼格安早教机构也已落地平潭,为实验区的家长和孩子提供专业的早教服务。

“平潭发展日新月异,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台湾优质教师加入平潭教师队伍,同时,我们也会培训部分平潭当地的早教老师,促进教学相长。”台籍教师何佩珊是初幼格安早教机构负责人,她对平潭的早教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两岸教育融合发展模式“小荷才露尖尖角”,校地合作办学成为平潭教育发展改革的新引擎。去年12月,厦门大学平潭研究院揭牌成立,对接平潭发展定位和产业需求,在保持传统学科优势基础上,开展具有平潭特色的学科建设,为实验区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咨政服务。

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城乡教育资源发展更加均衡、两岸教育融合发展更加深入,实验区的教育事业正在全面崛起。

列出清单 聚焦痛点难点问题

平潭曾是偏安一隅的海岛,底子薄、欠账多,教育方面一直存在师资短缺、软硬件不足等短板。如今,在实验区大力推进教育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补齐教育短板过程中出现的“绊脚石”,如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供给不足、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不足、教师队伍不强以及教育质量不优等“痛点”与“难点”。

以“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供给不足”为例,据数据显示,2019年全区共有幼儿园70所,在园幼儿12263名。全区普惠性幼儿园42所,普惠率为66.8%,普惠性学位缺2232个,与省定目标仍有一定差距。

究其原因,随着平潭的开放开发,人口快速增加,而“二孩”政策开放后,适龄儿童也随之增加。同时,旧城区公办园规划布点少;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城区配套教育设施未能紧跟上,导致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不能完全满足群众的现实需求。

“城区公立幼儿园虽然增加了许多,但还是一个学位难求。今年我们家孩子没选上城里的公立幼儿园,只能去私立幼儿园就读了,学费贵了很多。”家住西航路的林女士告诉记者,希望教育部门增加建设公立学校,解决人口密集区的就学压力。

公立幼儿园是许多幼儿家长心中的首选,然而却面临着“僧多粥少”的局面。因此,补齐旧城区的公立幼儿园短板、加强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加快推进乡镇中心园建设势在必行。同时,还需要加大普惠学位供给,积极推动台资办学,让更多孩子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

此外,随着实验区征迁安置工作不断推进,项目征迁安置学位任务不断加重,城乡办学水平发展不均衡,呈现出城区学校“挤”与农村学校“空”并存的处境,这也加剧了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不足的问题。

同时,教育质量不优也是目前不少教育工作者和家长老师担忧的问题。据数据显示,近三年,平潭的高考本一上线率在15%―17%之间,低于全省21%—23%平均水平。2019年全区高考成绩600分以上仅24人,文科最高分位居全省第171位,理科最高分位居全省第735位,尖子生数量较少。而在教师队伍方面,实验区教师队伍还存在中学结构性缺编严重、核编口径不一致、幼儿教师缺口较大、教师“领军人物”少等问题。

“教育不仅关乎国家发展大计,更关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入公办园难、城区优质学位缺、高中质量滑坡等都是老百姓反映的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我们只有找准了目前的问题关键所在,才能对症下药,一项项整改推进,让教育发展提速。”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传晖说。





中楼中心幼儿园主体结构已完工 蔡起辉 摄

靶向施策 补齐教育发展短板

“同学们,请注意一下这篇文言文的注释内容。”走进平潭城关中学七年级的一间教室,语文老师正面对着空荡荡的教室,通过中国移动“云视讯”平台,为身在家中的420名七年级学生进行网络授课。同一时间,同样的课程教学也在平潭城关中学强兴校区内进行。

“现在两个校区的教学资源都是共享的,所有的课程内容和进度都一样,老师联合备课。比如城关中学本部七年级有5位语文老师,强兴校区有3位,如今这8位老师线上或者线下备课都互相沟通交流同步进行。”平潭城关中学教研室副主任林洪海说。

2019年7月,平潭城关中学与强兴中学实现合并办学,发挥城关中学优质校的办学优势和品牌效应,通过导入优质教育资源等各类举措,改造薄弱学校,高起点解决区域间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科学配置问题,走出一条符合实验区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路子。

合并办学,是实验区针对城区义务教育学位供给不足推出的举措之一,通过发挥优质学校的辐射、引领作用,提升周边薄弱校的办学水平,不仅可满足学子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需求,还有助于推动民办学校生源回流,破解民办校大班额难题,解决学生“人籍分离”问题,有效缓解城区公办优质学校学位供应不足问题。

“目前,实验小学与滨湖小学等学校也在积极推动联合办学,我们将持续推动‘名校+新校’、‘名校+弱校’、‘名校+小校’的办学模式创新,逐步打造一批集团化办学、具有示范意义的名校。”实验区社会事业局基础教育处负责人林智云说。

在学前教育普惠性学位供给方面,实验区将加快公办园建设步伐,三年内拟新建扩建16-20所公办园,多措并举确保今年底学前教育普惠率达到85%省定目标。今年将鼓励引导15所达到条件的民办园申请普惠性幼儿园,提高普惠覆盖面。

“在加强教师队伍和提升教育质量方面,我们也将继续推出一系列的针对性举措,比如实行目标考核管理、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保障提高教师待遇等,全力助推平潭教育高质量发展。”张传晖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份沉甸甸的教育民生大投入背后,寄托着实验区上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厚望,更助力着优质均衡大教育发展格局的逐步完善、办人民满意大教育的宏伟蓝图,正逐步化愿景为现实。

来源:新浪教育

原文链接:https://k.sina.com.cn/article_7070901775_1a575660f00100qnnz.html?cre=tianyi&mod=pcedu&loc=13&r=0&rfunc=27&tj=none&tr=98&from=edu